探讨株洲县农村“三产”融合新模式的思考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7-12-01 字体[ 大 中 小 ]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一)产生背景
1、消费结构升级的拉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注重生存消费的温饱型向注重健康休闲、文化娱乐消费的小康型过渡。在消费结构升级的拉动下,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为主要平台支撑的产业融合迅速发展。
2、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生物技术、现代装备技术等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3、企业和农民之间互利合作的需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和农民之间互利合作的需求。消费结构升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科技基础,需要农民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农产品。同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国外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农产品销售成为农业经营的一大难题,农民也需要稳定的销售渠道。农民与加工企业以及电商企业合作可以实现互利互赢。
4、相关政策的出台。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也从政策上支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17〕14号)以及省农委和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17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的通知》(湘农联〔2017〕140号)精神,已确定16个县(市区)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整县推进试点;确定5个县市区开展以乡(镇)为单位融合试点,分别支持1000万元和200万元。
(二)意义
1、破解农村资源环境的约束。农业以往依靠人力、大量使用化肥等粗放型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就是通过一二三产业的互惠互利、协同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可在不增加农业资源的投入和不加大对环境影响作用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缓解农村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约束。
2、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人力、自然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成本不断推升。而当前,农产品上涨空间有限,仅依赖单一农业发展很难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的普遍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的农村产业融合为农民的持续增收注入新的要素,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与城镇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居民收入等负面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很多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部分农村已经成为荒凉的“空心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了产业链,可以将更多相关的利润留在农村,让更多年轻人返回农村就业、创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村的繁荣。
4、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改变传统农业“小而全”和生产落后的状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可发挥服务业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支撑、带动作用,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休闲农业可降低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拓展农业的功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二、株洲县三产融合发展的现状
株洲县紧紧依托绿色生态和乡村风土人情,充分整合利用资源,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发展休闲农业等融合模式,以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为目标,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实现农业稳定有效发展。
(一)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共享产业融合成果。
1、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利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农户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如株洲县享有“油茶之乡”的美誉,可见其油茶资源丰富,但由于树龄老化、加工企业缺乏等因素影响,油茶产量、产值不高。自从2011年引进的森龙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形式发展油茶产业基地,已在洲坪、南阳桥、仙井3个乡新种或低改油茶面积3.8万亩。公司还计划用6至10年时间,扩充成片油茶11.5万亩,每年可解决1000名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使8000户林农每年增加工资性收入1600万元,提高油茶产量13000吨,增加农业收入17500万元,可让株洲县13个贫困村、2260户农民脱贫。
2、依托成熟技术,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就地进行农产品加工,是促使农产品就地升值,延伸其保质期的重要措施。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融合增值和溢价效益。2016年,全县17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6亿元,产品有无铅皮蛋、鹿茸酒、风味小食品等。如湘春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当地丰富的蕨菜资源,开发出以蕨菜为主的蔬菜、干菜、水煮菜和腌渍蔬菜四大特色产品系列,主要销往韩国、日本等地,每年出口量达2000多吨。
3、创新销售模式,提升农业效益。一是龙头企业聚合力。通过合作抱团,打造统一品牌,打破农产品质优价低、有口碑无名牌的发展瓶颈。株洲县作为全国580个蔬菜产业重点县之一,以前是‘挑着担子找买卖’,现在通过统一供种、操作、销售,形成了松西子、南洲、王竹、宏图4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蔬菜基地。2016年,全县蔬总产量27万多吨,总产值达6.38亿元。二是电商激发农业新动力。引入“湖南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体86077”电商平台,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供应链体系,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目前200个电商平台将遍布全县8个镇所有村。电商企业加速贫困户脱贫步伐。如株洲绿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绿净公司依托“86077”电商平台,主要负责蔬菜、鸡鸭、牛羊等农产品的点对点配送,业务覆盖株洲市天元区80多个小区。今年,已为12户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负责收购他们种养的农副产品,包括黑山羊70多头,鸡600余羽,鱼5000多斤等,并全部设定了保底价格,大大拓宽了贫困群众农副产品的外销途径,加快了贫困户脱贫步伐。
(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助力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步兴起,株洲县先后举办了“旅游研讨会”、“名优土特产推介会”、“凤凰登山赛”、“葡萄文化节”、“山地车节”等活动,有效提升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乡村旅游规模日趋扩大、模式日益增多、活动丰富多彩。逐步形成了“红绿蓝”和“水韵渌湘”旅游精品线路。2016年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近100 个,其中,星级农家乐8家、乡村酒店、休闲农庄30余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五千余人,辐射带动1.5万多农民致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0万余人次,实现产值1.4亿元。
注释:“红绿蓝”和“水韵渌湘”旅游精品线路是指:一是以“红”为主,打造红色革命旅游线路,包括惠天然城市公园--伏波公园--渌口老街--渌江风光带—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晓岭生态园)--杨得志故居--仙井革命烈士陵园等景区(点)。二是以“绿”为主,打造绿色生态旅游线路,包括淦田建宁古镇--东冲瀑布—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兄弟农庄)--凤凰山--渌鸿风电--朱亭新镇--龙潭水库等景区(点)。三是以“蓝”为主,打造蓝色商贸旅游线路,包括紫涵湖温泉--时代广场—盛金城—梅子湖—松西子生态旅游区—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唐园山庄、杜英山庄)。四是以“水”为主,打造水上湘江旅游线路,包括航电枢纽--昭陵渔村--堂市土城—岳峰古寺--杜甫草堂--朱亭古镇--王十万老街--挽洲岛等景区(点)。
三、存在的问题
(一)三产融合发展的经营主体发育迟缓,引领作用不明显。
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水平落后,缺乏龙头带动。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能力有限,制约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2016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17家,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仅为0.53:1,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也偏低。精细加工少,如株洲县是粮食生产大县,粮食主要是加工成大米出售,加工成米粉、酒或副食品的少,由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合作社是农村产业融合的另一主要经营主体,尽管县内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600多家,但是许多合作社“有名无实”,而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规模偏小,参与融合能力差,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
(二)生产要素瓶颈难破解。
1、人才短缺。全县农村的主力军几乎是“老、少、妇”,这些人普遍文化素质低,无专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凭经验。仅以当前最热的农村电子商务为例,目前不少人的电商观念还停留在‘会上网就能开网店’的原始阶段,对于电商经营环节中所需要面临的产品策划、质量标准制定、品牌包装、宣传推广以及销售、物流、售后等各个环节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更有甚者,部分村居然找不出一个能够完成电子商务买卖操作流程。
2、企业融资困难。现有的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和贷款抵押方式相对较少,租用的土地及价格较高的农业设备不能够抵押,能够得到银行贷款的规模有限,直接融资的渠道狭窄。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企业更加感到资金运转困难,企业发展后劲受到影响,减缓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如湖南春源生物科技公司开发的无患子项目,原本前景很好,由于资金链断裂,现已破产。
(三)相关行业发展水平不高
农村产业融合需要相关行业作为基础和平台,当前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行业是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休闲(乡村旅游)。由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固化,转型升级困难,致使其融合主体规模不大,创新能力弱,农产品加工企业布局分散、集聚度差,产业融合度不高,直接导致产业结构劣化和产业竞争力不强,多为农产品初加工,技术含量、专业化水平很低,吸纳非农就业的能力受限。乡村旅游项目表现形式单一,内容千篇一律,特色不足,大部分停留在吃饭、钓鱼、观景、采摘等老套上,对人文历史、风俗典故的挖掘不充分,缺乏长期、体系化的宣传及营销理念,可持续发展不足,回头客较少。
四、对策建议
(一)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具有一定资金和较高水平生产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培育,优化存量,做大做强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强与高校、农科院、科技型企业等单位的技术合作和人才引进,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引进一批国内有影响、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补产业短板,做大增量,全方位提升产业化水平。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作用,形成完善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链,推动农业生产区域化。紧紧围绕三产融合中农民要受益这个核心理念,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场)”等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产业优化、农民受益的局面。
(二)完善政策扶植制度。要采取财政扶植、贷款贴息、提供担保等措施,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结合农业开发项目,整合资金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多形式创新土地流转,提高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积极性。
(三)推动相关行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行业,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相关行业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一要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农业品牌特色和种植传统,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着力培植主导产业,逐渐建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基地。二要充分利用县内企业在农副食品加工的优势,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由总量扩张向转型升级,由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由分散无序向集聚发展转变,形成农产品加工业竞争新优势。三要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先进技术。积极对接京东、阿里巴巴集团,建立农村淘宝县级建服务中心、村级建服务站。加快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用信息化助推全县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四)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的人才建设。人才缺乏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提升现有农村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积极鼓励引进农村产业融合所需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专业技术人才。